王春晖:技术、监管、立法“三管齐下”
发布时间: 2014-09-15 浏览次数: 467 文章来源: 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4-09-01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子非本版摄影/张松延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认为,目前造成智能终端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有四个。首先是用户对智能终端的依赖性日益增加;其次,智能终端本身具备付费能力,手机恶意软件获利更加便利,吸费、盗号、出售用户信息、僵尸网络等问题日益严重;再次,用户对于手机防护安全意识薄弱;最后,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手段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被吸费、隐私被泄露、用户终端被远程控制等问题层出不穷。

王春晖指出,智能终端安全是一项社会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的综合治理,要从技术、监管和立法等方面实施。一是解决智能终端安全最核心的问题。研发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核心芯片,构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构架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尽快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的替代战略。二是强化全社会对智能终端的安全意识。他说,智能终端在物理上好像始终为用户所有,但数据在终端和云平台上,处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状态。他认为,安全和信用是云服务的两大永恒主题。三是构建一套完善的智能终端安全检测和评估机制。依据现有的安全问题根源,从底层到高层对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商店和应用服务器进行信息安全评测,发现智能终端及其相关联的应用软件商店和应用服务器上存在的安全问题,相关企业必须强制改进,并限期提升信息安全能力。四是依法管制App。对应用软件商店的经营资质、内容审核责任、应用开发者管理、用户信息保护等安全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对智能终端及应用软件商店实施证前承诺、安全评估、应用程序备案以及证后监管等措施。

王春晖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每天花在移动终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App应用软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2013年中国App年度下载量达到1020亿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App市场。然而,由于中国的App产业政策、立法和监管制度尚不完善,App产业中不良信息的传播、用户信息的窃取、知识产权的侵权等问题频发,我国App产业正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王春晖提出,用户通过应用商店下载恶意软件并造成损失,应用商店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目前尚未明确。对此,王春晖建议,建立App产业链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闭环法律风险预警体系。提高立法的层次,建立刑事惩罚与民事惩罚相互配套的法律治理机制,切实营造智能终端应用安全的良好生态环境。

 
版权所有 ©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