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亚秋教授莅临“鼎峰讲坛”
发布时间: 2013-06-24 浏览次数: 161 文章来源: 教务处

    6月5日下午,由教务处、强化培养部主办的“鼎峰讲坛”第九讲在仙林行政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波散射与遥感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亚秋教授应我校教务处处长、强化培养部主任陈鹤鸣教授的邀请为强化培养部师生带来了题为“对地对空目标与环境遥感信息的研究”的专场学术报告。讲座由强化培养部副主任刘峰教授主持。
  金亚秋院士介绍了SAR成像在目标识别、地表成像中的作用及当前国内外在多源合成孔径遥感、参数化建模、分类识别遥感信息融合、多维成像、反SAR、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及应用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并对中国嫦娥一号绕月工程中相关新技术方面所取得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同学们踊跃提问,金院士耐心给予解答,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讲座结束时,金院士为强化培养部师生写下“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努力创新”的寄语,希望全体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执着追求、努力拼搏、淡薄名利,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金院士的报告开阔了同学们视野,对同学们了解国内外对地对空目标与环境遥感信息特征的研究前沿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投身科研事业的决心。
  教务处处长、强化培养部主任陈鹤鸣教授、副调研员方萍老师,部分教师和近200名学生参加了讲座。

嘉宾简介:
金亚秋,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波散射与遥感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0年北京大学毕业,于1982年、198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AER研究公司、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香港城市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中国遥感领域第一个IEEE FELLOW(会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首次十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复杂自然环境时空定量信息获取与融合处理的理论与应用”首席科学家。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副主编,IEEE GRSS(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行政委员会)北京支会创始主席,中国电子学会微波遥感与无线电遥感、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电磁三个专业委员会创始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自然环境中电磁波散射辐射传输与传播、空间遥感与对地监测信息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中计算电磁学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光华科技奖一等奖、国家图书奖、全国科技图书奖一等奖、首届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等十多项科技奖励。主持承担国家与部市委三十多项重大、重点项目。他在国内外已发表480篇学术论文、9本中英文专著与文集、中美发明专利共5项。

 
版权所有 ©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